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中没有这些,不算合理合法的合同!
浏览次数:626 分类:拆迁常识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为明确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是约定拆迁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合同,它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时要看仔细
1、补偿协议主体
补偿协议是需要双方签字的,我们作为被征收拆迁人是合同一方的主体是没有悬念的,而另一方是谁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因为这涉及到日后能不能拿到补偿的问题。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项目与我们签订协议的大多数政府、开发商或者项目公司,但是有很多没有主体资格的就一定不要签字,比如:村委会、征收拆迁办公室、征收拆迁指挥部等,因为他们不是法人,说白了是被派出来做事情的,和没有资格的人签订了协议最后是不会被买单的。
2、补偿协议内容
补偿协议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合同,合同要符合《合同法》的规定,重点内容一定要写明,比如:补偿金额、补偿内容、具体明细、支付方式、支付时间、违约责任等,有安置房的还要写明安置房的安置地点、面积、所属土地性质等等。
一定不要签空的补偿协议,因为补偿协议是要先签字后盖章的,说白了有一定的时间协议是不在你手里的,所以如果签了空协议,具体内容会怎么填写你也不知道,并且在无法证明的情况下是无法撤销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协议是最少一式两份的,所以说,你的手里一定会留一份补偿协议,那么如果征收拆迁方只给你一份协议让你签字,那你就要小心了。
3、格式条款
大部分情况下,征收拆迁方是不会将自己的违约责任写在里面的或者象征性的写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违约责任,只会约定我方的违约责任,一定要审视,不要加重我方的责任,也要对方承担应该承担的违约责任。
拆迁补偿协议在这些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无效!
1、不具备拆迁民事权利能力(或主体资格)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
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实践中常见的是与老年人签订,有的老年人事后被证明已患老年痴呆症。
此类情形下签订的协议全部无效。
2、强迫限制人身自由逼签拆迁协议
我国《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被逼胁迫”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举证困难的事实,多数以受到欺诈胁迫来主张撤销合同的案件都存在不被支持的风险。
被拆迁人在受到限制人身自由后,应及时向公权力机关追索权利,保证权利主张的及时性,不存在当事人自我主张的时限延阻,再通过取得其他有力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从而撤销受到胁迫而签署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3、继承房屋,继承人之一与拆迁人签订补偿协议
继承房屋的产权情况较为复杂,房屋为共有。
法律规定,拆迁人仅与部分共有人协商安置事宜,且在无任何其他共有人出具委托书及未听取其他共有人安置意见的情况下,擅自与部分共有人签订了协议,该行为严重违反法律规定,故部分共有人在无其他共有人授权的情况下与拆迁人签订的协议,依法应确认无效。
补偿协议签订后出现问题怎么维权?
在很多的情况下,拆迁人经常在安置协议中设下圈套,让被拆迁人进入文字的陷阱,在这种情况下适用《合同法》中关于安置补偿协议可以撤销变更的条款。
在明拆迁律师提醒:签订补偿协议之后,但是补偿款却是迟迟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法》也是有规定的,合同中没有约定履行时间的,应当随时都可以要求拆迁人履行,如果对方不同意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安置房逾期不交付的,应该是向拆迁人要求违约金,还可以向法院进行起诉要求拆迁人履行合同。
上一篇: 农村土地确权,这5种宅基地无法确权!
下一篇: 户口在娘家,出嫁女能否分到征地补偿款
聂荣律师_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