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维权指南 / 拆迁常识 / 同一块土地为何被征收三次?——从一起“马拉松式”征收案看程序正义的缺失‌
返回

同一块土地为何被征收三次?——从一起“马拉松式”征收案看程序正义的缺失‌

浏览次数:26 分类:拆迁常识

导读:2008年启动的征收项目,2016年转为房屋征收,2023年又重启土地征收——陕西某村的蒲先生等人遭遇了一场持续16年的“征收拉锯战”。更令人费解的是,2024年区政府突然下发《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决定》,要求15日内搬离,否则将申请强拆。这场跨越三个五年规划的征收,究竟暴露了哪些程序漏洞?复议机关为何以“事实不清”为由撤销决定?

1、案情梳理:征收“三部曲”的荒诞逻辑

(1)2008-2013年:土地征收“留尾巴”

市国土资源局分批次征收村集体土地,仅与村委会签订补偿协议,未解决农户房屋问题。

‌关键矛盾‌:集体土地征收后未同步完成房屋补偿,埋下隐患。

(2)2016年:房屋征收“打补丁”

区政府突然启动住宅征收,补偿标准沿用8年前地价(2008年标准)。

‌典型问题‌:未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补偿款购买力缩水超40%。

(3)2023-2024年:二次土地征收“翻烧饼”

对剩余21户发布新征收公告,仍执行2016年补偿标准(实际已过期8年)。

‌程序硬伤‌:同一地块既称“已征收”又发新公告,逻辑自相矛盾。

2、法律焦点:区政府的三重“事实不清”

(1)土地权属状态成谜

区政府辩称征收是“连续过程”,但拆迁律师指出:“若2008年已完成土地征收,2023年为何再发征地公告?若土地仍属集体所有,房屋征收决定就缺乏前提。“

这种“既征收又未征收”的模糊状态,直接违反《土地管理法》第47条“征收完成后应注销产权登记”的规定。

(2)补偿标准“时空错乱”

‌时间断层‌:2024年决定沿用2016年标准,无视《民法典》第533条情势变更原则。

‌空间失衡‌:同村早签协议农户获安置房,拖延户反得门面房补偿,违反“公平补偿”原则。

3、胜诉关键:拆迁律师的“程序降维打击”

拆迁律师采取三重策略:

证据链重构:调取2008年征地批文,证明当时未完成房屋补偿;收集2016-2023年当地房价数据,证明标准过低;申请信息公开,揭露2023年征地未获新批文。

复议结果:一纸决定揭穿“程序把戏”

2024年复议机关认定:未区分土地/房屋征收性质 → 主要事实不清;未证明2008年征收合法性 → 证据不足;未更新补偿标准 → 显失公平。

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4条撤销决定,责令60日内重新作出。

4、深层反思:征收乱象的制度病灶

(1)“分段式征收”的合规风险

许多地方为规避审批难度,采取“先征土地后拆房”策略,但这容易导致:土地闲置多年引发二次补偿争议;房屋补偿时地价已暴涨,政府财政难以承受。

‌法律启示‌:应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参照《征收条例》第19条“不得低于市场价”原则。

(2)程序混同的连锁反应

土地与房屋征收混同会引发:补偿款发放主体混乱(自然资源局vs住建局),司法救济路径冲突(行政诉讼vs民事诉讼),评估方法错位(土地按年产值测算,房屋按市场价评估)。

结语:征收不是“无限续杯”的游戏

蒲先生案的胜诉揭示了一个基本法治原则:征收权不是“橡皮图章”,其行使必须遵循“目的特定、程序正当、补偿充分”三大铁律。正如拆迁律师所言:“当一份补偿决定需要被征收人拿着放大镜在时间线里找法律依据时,这本身就是对法治最大的嘲讽。”

在线客服x

客服
微信

关注微信 x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